至高無上的科幻饗宴,燒腦電影中的扛霸子
《彗星來的那一夜》(Coherence)是一部美國科幻驚悚電影,本片榮獲 2013 西班牙Sitges 奇幻影展評審團獎、與最佳劇本;更是許多科幻愛好者眼中的「神作」,是量子力學的極致展現!
圖源:劇照,後亦同
這部電影的劇情描述,在前往與友人相聚晚餐的路上,艾蜜莉的手機突然沒電且螢幕無故爆裂,整晚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陸續發生。
餐桌上的八人,表面上都是相交多年的老朋友,卻各有各的愛恨情仇。而在彗星即將經過且又因此突然造成大停電,眾人驚慌之餘,發現幾條街外只剩一戶人家有燈光,於是前往求援,竟赫然發現裡面也是一桌八人的朋友聚會,而那些人,長得和他們一模一樣! 於是彼此猜疑與暗鬥就此展開!
看介紹可能是無聊的人性鬥爭之類的老套電影,其實卻是一部徹頭徹尾的科幻推理電影,細節中都藏有伏筆與暗示,讓人大呼過癮!
小成本卻有大野心,家庭攝影的氛圍絲毫不沉悶,而更添懸疑驚悚
作為一部小成本製作的電影,它在代入感上完全不輸給那些大製作的電影,甚至更勝於大製作電影。它沒有複雜多變的場景,甚至——男女主配角中任何一人連樓都沒上過(雖然有表示片中有人去樓上休息,但是從未給過樓上的特寫或者任何二樓其他房間的鏡頭),電影的鏡頭聚焦到眾人聚集在一起的一樓,門口的街道,兩輛車子上。雖然只有這些地點的轉換,但是卻不會讓人感覺到煩悶,因為在漸入佳境後,每一分鐘的神經都緊繃著渴望知道真相,即使是鮮少場景的變換,少數幾個演員的配合,也能讓人感受到那種步步緊逼,壓迫性的緊張感。
關於電影一開始看似無聊的對話,絮絮叨叨的談話,好像無關緊要似的出現在電影前面,但是試想一下,這不就像是每年大家庭過年過節聚一下時,那種相同的感覺嗎?人物的對話代入日常感,也揭露了角色之間的風起雲湧以及自身的黑暗之處,在彗星未降臨之前,餐桌上的氣氛已經幾乎是一觸即發,每個人揣著心裡的秘密和不能說的話,恨不得狠狠撲上去給上誰一刀,這時恰好停了電,氣氛一下達到最緊張的點。
在那之後,細節之處的層層抽絲剝繭,埋的伏筆被一一揭開,直到眾人的矛盾被激化至不得不撕破臉皮... ...
《彗星来的那一夜》的導演訪談,涉及大量劇透,請慎入!
《彗星来的那一夜》的導演和編劇之一James Ward Byrkit喜歡把自己這部低成本、小製作的驚悚片比作是一間“恐怖歡樂屋”。但《彗星来的那一夜》並不是一部靠廉價視覺小把戲把人嚇尿的影片,相反,它時緊時鬆的戲劇表演更像是一集精彩的《陰陽魔界》:選取日常生活的普通一幕(在《彗星来的那一夜》中選取的是八位好友共進晚餐的一幕),再通過高智商的科幻元素扭轉劇情。
在此,簡單複述一下影片的劇情:《彗星来的那一夜》講述了在彗星劃過地球上空的一個夜晚,八位好友齊聚一堂,共進晚餐。當晚,手機信號消失,電力突然中斷。隨後,他們意識到更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彗星將他們的現實分成了多個維度,每一個維度裡都有各自的房子和晚宴。他們試著通過將隨機物品裝進盒子裡來標記自己的房子,而其他維度裡的他們也這麼做了。逐漸地,他們開始質疑彼此的關係,質疑他們所在現實的本質。影片由Nicholas Brendon和Lauren Maher領銜主演,編劇除了Byrkit之外還有Alex Manugian,他主要負責一些劇中的即興情節。
Q:《彗星来的那一夜》這個點子是怎麼來的?
A:當時,Alex Manugian和我身無分文。我們站在我家的客廳,想著:“我們該怎麼拍一部區別於成千上萬獨立電影那樣講述庸俗關係的電影呢?”於是,我們想到了這個多維現實世界的概念。此後,我們足足花了一年的時間,來設計包袱、繪製人物關係,並讓他們緊扣主題。
Q:你以前參與創作的劇本,都是一些大投資高成本的案子。而這次,你卻動用了最少的資源去拍這部影片。難道你有沒有想過尋求其他資金來源?
A:沒有,我是刻意不這麼做的。我為那些大片繪製故事板,目的就是為自己瘋狂的獨立實驗電影積攢啟動資金。尤其是在《加勒比海盜》系列和《蘭戈》之後,我刻意選擇了回歸簡單和純粹的東西。
Q:那麼關於選角,你是如何決定這幾個角色由誰扮演的?在拍攝之前,這些演員彼此認識嗎?
A:他們都是足夠信任我,即便不知道我們要做什麼,即便沒有劇本,也會來到我家的人。不過他們彼此並不認識。所以,當晚他們就這麼來了。我(對其中一個演員)說:“準備好,為八個你未曾蒙面的人做一隻雞#文明分隔符#吧。”在這之後,他們在全都抵達我家的五分鐘後,就開始融入角色,變身成相識多年的老朋友、老情人或夫婦。選角是一件極為重要的工作。在片中扮演(帶著女友來的)Amir的Alex Manugian和我一起寫了一個人物大綱,然後又花上幾週的時間,拿著一些我們能夠叫得動的演員朋友和聯繫人的照片,討論著:“誰看起來像是一對夫婦?誰看起來像是朋友?”
Q:我對Nicholas Brendon特別好奇,因為我本人就是《吸血鬼獵人巴菲》的大粉絲。而他所飾演的角色Mike自稱是《羅斯威爾》(見註釋4)裡的主要演員,此外,還有其他一些關鍵細節都是和演員本身的生活很相似的。
A:Mike就是誇張版的Nicholas,我們確實討論過這個問題。我對他說:“我並不要真的要讓你本色出演,但是一旦有符合你自己的地方就可以盡情發揮,最好能再誇大一些,好讓故事引人入勝”。在這一點上,他做得非常好。
Q:在電影拍攝時,你們都向演員交代了哪些訊息?
A:我們一共拍了五個晚上。每一天,每一個演員都會拿到一張便條紙,上面列了他們當晚要做的事,和一些情景條件和行動目標,比如“如果發生了某某情況,你就要做某某事”或者“今晚設法離開這間房子”等。他們不知道其他人要做什麼,所以這對他們來說非常刺激。他們對即將發生的碰撞、斷電和意外狀況都毫不知情。
Q:除了斷電之外,演員們還有沒有什麼時候被嚇了一大跳的?
A:任何時候。他們不知道盒子裡裝著什麼,他們不知道那些螢光棒有什麼含義,他們也不知道即將發生的爭吵。我當時就是想著:“在這種情況下,誰能預料到會發生什麼事?”
Q:那他們知道電影的基調和主線嗎?因為劇情很快就從一片和樂融融的氣氛中急轉直下了。
A:我不想讓他們知道。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告訴他們具體的角色設定的原因。我只是試著告訴他們:“你們是在一群自以為是的北加州白人的晚宴上,最尋常的人物。”如果全都說透了,他們就會想著如何演繹這群在超現實狀況下的角色,這樣反而不自然,不夠吸引人了。
Q:所以,你們其實只要不斷嚇唬他們就行了,是吧?他們在拍攝階段的最後有真正被嚇到嗎?
A:當然了。第一晚是他們最害怕的,因為當時突然斷電了,而且又有敲門聲。當字條出現的時候,他們才真正意識到:“好吧,這真是一間恐怖歡樂屋。我們並不是在做一個即興的實驗,而是被關在了一個專門為我們設計的恐怖歡樂屋中。”而當他們發現外面還有一個又一個這樣的恐怖歡樂屋在等著他們的時候,他們著實很興奮。
Q:我注意到他們在對話中提到了1998年Gwyneth Paltrow主演的電影《雙面情人》。這是你本來就是準備好的,還是演員們自己想到的?
A:這是Lauren Maher拿到的便籤紙中所寫的一個例子。 (她扮演的Laurie是Amir帶來的局外人,曾經和這群人裡的Kevin交往過。)便籤紙上寫的大致是:“這時,她可以提到這部影片並自圓其說。”但是,演員們可以根據便籤的提示扯出20多個相關的話題。因此,該說什麼,怎麼說,完全是由演員決定的。基本上是怎麼自然怎麼說。這麼回答你吧,我只是指點一下,具體的台詞是Lauren決定的。
Q:你構想過影片確切的結局嗎?
A:大概有一個想法。我們能確定的是,這是一個關於Emily的故事,而且得是一個主角逐漸浮出水面的故事。 (Emily就是Emily Foxler飾演的舞蹈演員。)我們希望在一開始,大家覺得是一場群戲,不確定誰是主角。當然,如果是第二次看的話,那就一目了然了,從第一幕就可以發現,一切都是關於她的。另外,我們也確定Emily必須得經歷一些不尋常的事情,並得作出關鍵的選擇。我們有想過另一個版本的結局,就是她和最後那個世界裡的Kevin在一起了——即便他不是原來的那個Kevin。 (Kevin是Emily現任男友,由Maury Sterling飾演。)同時,他們也決定欣然接受這樣的結局,(預想的那一版結尾)大概是兩人一邊看著彼此,一邊說:“這樣……沒問題吧?”不過現在的這個結局看起來更真實一些。畢竟你選擇了暴力,自然是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
Q:我在看第二遍的時候發現影片中出現了兩次關於花瓶的對話。這是暗示Emily進入了另一個房間的第一條線索嗎?
A:這的確是第一條線索。
Q:我們來談談這個走錯的房子吧。到後來,有幾個從在原來房子裡的人留在了這個走錯的房子裡?
A:你是指Emily決定逃離的那間房子,而不是影片最後的那間房子?
Q:對。
A:應該是Emily,Laurie和Kevin。因為是他們三個人和Mike一起出去檢查另一間房子的。當他們說“我們得去看看那間房子”的時候,鏡頭一直是跟著他們的。所以他們四個出去了,回來的時候進入了一間新的房子。之後Mile又離開過,所以之後的Mike就不是原來的Mike了,對吧?
而且Mike在後來說:“我看到的是餐巾”。因此,在影片最後,當他們互相爭執,有人問“你看到盒子裡的隨機物品是什麼”的時候,你就可以清楚地分辨出誰是屬於哪個房子的了。 Hugo(Hugo Armstrong飾演)和Amir屬於訂書機盒子的房子,Beth(Elizabeth Gracen飾演)和Lee(Lorene Scafaria飾演)屬於微波爐手套的房子的,而她倆從來沒有離開過這件房子,可見這間就是微波爐手套的房子。然後Kevin、Laurie和Em(在之前的房子裡)看到的是乒乓球拍。而Mike則說:“我看到的是餐巾。”
Q:我們看到了多少個這樣的“快碼”?最後,Em還從某處的盒子裡拿出了一隻猴子玩偶。
A:是的,這只是為了證明他們的猜測,也就是有很多房子都跟他們一樣選擇了“快碼”——通過選取一個隨機物品來標記自己的房間以便快速辨認。所以,既然看到了從來沒出現過的猴子玩偶,那麼就說明了這個猜測是對的。 (那時,)你可能會猜,估計至少有50種隨機物品吧。但其實,他們的選擇是受限於身邊物品的種類的:在餐廳或客廳裡,他們當時究竟有哪些東西可以選擇用來裝進盒子呢?
Q:觀影者需要留意那扇無用之門嗎?
A:(笑)那扇無用之門被使用了好多次。 (Emily)是從這兒進來的,也是從這兒出去的,最後還是從這兒進來的。當然,這些過程都交待得非常隱晦。此外,Hugh和Amir拿走盒子的時候也是走的那扇門。說到這個,我得提醒一下,如果你看的夠仔細,(你會發現)當他們拿走盒子的時候,他們往盒子裡放了一隻微波爐手套。
Q:天哪!
A:一些人在第六次看的時候才會發現這個線索。他們想要離開這個房子,於是將照片放回了盒子,並把微波爐手套也放進了盒子,因為這間房子就是微波爐手套房子。然而對此,Emily、Kevin和Laurie卻毫不知情。其實你只要看看桌子,問一句“為什麼乒乓拍變成了微波爐手套?”那麼故事的進展可能就大不相同了。不過他們沒有那麼做,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發現,甚至演員本身也沒有發現。對於為什麼桌上多出了微波爐手套,他們完全沒有質疑。
Q:那麼,杯墊房子又是哪一間呢?
A:我剛剛說這間房子是微波爐手套房子,指的是他們收到的盒子裡裝著微波爐手套。當Hugh和Amir帶回來一隻盒子的時候,他們打開了它並問道:“為什麼裡面有個微波爐手套?”因此,每一間房子都收到了一隻盒子,後來又自己做了一隻盒子。對於這間房子來說,他們收到了裝著微波爐手套的盒子,後來做盒子的時候選了杯墊。
Q:你可以數得過來我們在鏡頭里看到的究竟有多少間不同的房子嗎?
A:當然可以。這其實並不複雜,因為我們在整部影片中都是跟隨著Emily的視角的。我們只要跟著她的行動就可以了。一開始,她在收到裝著乒乓球拍盒子的房子裡。 (在她進入黑暗地帶)之後,她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來到了一個新的房子,也就是收到微波爐手套盒子的房子。最後,她決定改變現實,選擇了一間自始至終沒有收到過盒子的房子。
Q:所以說,只要我們一直跟著她的視角,就能分清楚不同的房子了。
A:是的,不管我們在中間撒了多少義大利面,織了多少個結,只要從頭到尾跟著她的視角,一切就簡單了。
Q:影片中是否還隱藏著類似OK蹦那樣的小細節沒有被明確指出來?
A:當然。很多細節就像是《威利在哪裡? 》一樣,因此我不想把它們透露出來。我們一度曾想把影片的宣傳語寫成:“如果電影中有450處矛盾,那麼這450處都是我們刻意為之的。”只要你看得足夠認真,就會發現Alex和我玩兒得很瘋,“哦,既然是這間房子,為什麼我們不在這裡做些區別呢?”如果你留意Nicholas Brendon襯衫上的鈕扣,你也會發現扣法上的區別。此外,還有個別線索是只有Alex和我才知道的。對此,演員們都覺得很奇怪,他們不明白為什麼我們要做這些細微的變動。所以,即便是看第十二次,依然會覺得很有趣。
Q:是否還有一些細節是你希望那些看了好多次的觀眾們留意的?
A:是的。最重要的一點是一些看了超過三次的人們告訴我的。他們說,在第一看的的時候,劇中人物的每段對話似乎都是隨機的閒聊,但是在第三、第四次看的時候才突然恍然大悟,原來這些對話其實都是緊扣主題的。早在最開始廚房的一幕,當Emily出場,大家互相問候的時候,他們談論了三件事:彗星即將經過,Laurie要來,還有氯胺酮。你會覺得他們只是閒扯,但是正是這三個要素決定了Emily最後的選擇。彗星來了,對Kevin餘情未了的Laurie也來了,而氯胺酮則為她提供了解決一切的方法。在影片最後,她握住廚房裡的氯胺酮,想著:“好吧,這些事兒讓我決定得採取行動,改變我現在的生活,讓我得到我應得的。”
Q:我很喜歡所有交織在劇情中關於生活的多種可能性的主題:包括Emily和她的替角工作以及Laurie更換的男友。彷彿在一切發生之前,他們的另一種生活早已躍然螢幕上。
A:沒錯。這就是影片的主題。這一切都是關於你和你自己或者說和另一個可能存在的你之間的衝突和鬥爭。這麼說吧,Mike出演過《羅斯威爾》,然而在《羅斯威爾》的粉絲心中,Mike卻壓根兒不是她記憶中的版本。 Lee也說過:“你不是那個人。不對,你不是和我結婚的那個人。”每一個細節,都是在表達一個中心思想:我們總是難免陷入與自我意識發生衝突的局面中,總是難免陷入對自己生活多種可能的幻想中。
Q:我希望這部影片能夠拍成電視劇。
A:(笑)不錯的想法。我們也曾接到許多大公司的接洽,他們說:“嘿,要不要請一些大明星,重拍成一部好萊塢大片?”這讓我很反感。這部影片的魅力就在它拍攝和敘事的混亂性,同時,影片又通過這種混亂性被有機地創造出來。不過,我倒是願意在印度、韓國或俄羅斯拍攝這部影片的另一個版本。能夠在世界各地看到這部影片七個不同的版本,一定非常棒!
而看過此部電影的觀眾則有以下感想:
沒覺得有什麼“燒腦”的,有的只是人類共享的對未知維度的震撼和恐懼。結尾毫無防備地從科幻硬是昇華出了人性。強烈推薦這部畫面爛到不如DV短片卻出奇有力的作品。
和《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一樣都勝在設計,往往在超自然的力量下面人類很容易暴露本性的缺陷,比如猜疑,魯莽,自毀。這個電影在無數平行空間的外套下面,其實講的是一個女孩,當她人生中的機遇都一個個逝去的時候,到最後她願意付出任何代價去抓住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甚至不惜去做一個替身。
遇到停電這種事難道不該馬上洗洗睡嗎XDDDD
平行時空不稀奇,神奇的是各路平行時空的交匯之後混亂的生活,看完真的有點恐怖。
隱隱約約的感覺,最後那個最完美的平行世界的所有人,其實都是由不同平行世界的人組成的,也就是說,很可能他們都已經殺了自己,最恐怖的一種假想... ...
前面有點難看,最後幾分鐘有被驚喜到,女主角找到了平行空間裡最好的男主角,卻殺死了最好的自己。
當我意識到「他們都不是原來那個房間的他們」的那一瞬間簡直毛骨悚然,這才是真正的驚悚片好嗎。可以再刷幾遍。
薛丁格的貓、平行世界、另一個世界的自己...... 雖然不是什麼新穎的題材還是看得我非常非常毛有幾幕整個電影院的人都倒抽一口氣的感覺... ...近年看的最好的科幻懸疑片。
一開始關於她跳舞被取代就暗示了她會有更黑暗的選擇,從平行宇宙到人性思考,不惜為了“幸福”而殺死“自己”,不就是大多數人在做的事情嗎?
看完之後好幾天晚上回家的時候都會不自覺想到這部電影,然後背脊發涼,開門的時候手都不自覺哆嗦了,所以這其實是一部貨真價實的恐怖片,儘管什麼怪物、肢體、血液都沒有,但有恐怖片最精華的東西——怕自己。
導演用5萬美元,5個晚上,1台手持攝影機,刷新了“拍一部優秀科幻片”的最低界限。
雖然導演只懂用戀愛劈腿當情感核心衝突點談不上深度和立意,但世界觀展開很吸引人,違和感陸續增加的氣氛營造不錯,基本自圓其說,可以滿足燒腦的要求。
看不太懂。然後晚上看到一半想起來鑰匙還掛在門外的時候,真的想哭。
原來是一部準室內科幻劇,手持攝影晃來晃去製造了一種焦躁和動感,不然能把人悶死。小成本電影拼創意拼故事才能殺出一條血路,本片達標了,不遜於同類電影。八個人喋喋不休那麼多台詞,話癆昆汀也未必能勝任,好幾集婆媳劇的分量,能把編劇折磨死。再次證明不論成本多寡,講好一個故事多重要!
一項研究顯示,人在經濟上安全感越強,共情能力就越強。所以經濟安全的人同情各種弱勢群體,經濟更安全的人甚至能同情動物植物。而經濟不安全的人歧視所有其他人,再不安全一點的人連“自己”都能殺掉。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