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爛的人》(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堪稱中年版、大齡女子版本的《麥田捕手》!
《世界上最爛的人》是一部關於現代人愛情的黑色喜劇,劇情描述即將滿 30 歲的女主角茱莉,她日常生活中的躁動與不安定。劇情既帶有魔幻色彩又極為生動寫實,同時更能窺見導演執導電影的成熟、回望與蛻變,亦是對無常人生的一種釋懷與悅納!
圖源:劇照。其後亦同。
即將滿30歲的茱莉,人生總是一團亂,對生活不安現狀、對未來仍在摸索。已經糟蹋了許多天份的她,連一直想跟她定下來的男友艾克索也受波及,一位年紀大她許多的成功漫畫家。某天晚上,她闖進一個不知名的派對,意外邂逅年輕迷人的小鮮肉艾文。很快地,她甩了艾克索,不顧一切跳進另一段新的關係裡,渴望能為自己帶來新的轉變。隨著日子繼續前進,不斷交織的衝動和遺憾卻也終將讓她意識到,那些人生中曾經做出的抉擇早已離她遠去⋯⋯。
非關挪威,《世界上最爛的人》中茱莉的心路歷程世界上每位年輕人必經的... ...
看了《世界上最爛的人》,觀眾會發現,在挪威,即便是“最糟糕”的人生也不過如此,茱莉的經歷是一個普通北歐女孩的經歷,她的所思所想,對待世界的態度,對人生的探索,其實是世界上每個年輕人必經的,但陰差陽錯,不同時空的人有著截然不同的青春——電影反映了人類永恆的困境。但它是如此輕靈,不是舉重若輕,而是根本沒什麼重,是的,人生有什麼沉重的呢?只要你忠於自己內心,又碰巧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人間,有什麼是沉重呢?你所有的煩惱起始於你躁動不安躍躍欲試的青春終結於你過盡千帆,閱遍千山後內心的平靜。
因為茱莉聰明,資優,覺得不讀醫科浪費了,就考了大學的醫科,讀了一年轉去讀了心理學,心理學課堂上她覺得這些理論過於裝神弄鬼,也不喜歡。因為當時男友喜歡拍照於是她去學攝影了,這樣稀里糊塗的大學畢業,不知道自己幹啥,就先在書店做個兼職吧... ...在挪威,書店做兼職是可以體面的養活自己的。這時的她已經談了好幾個男友,什麼樣的都有,偶然的機會她結識了艾克索,一個功成名就的漫畫家,他的笑容溫暖明亮,個性沉穩,他的連載漫畫鮑勃貓已經在業界地位穩固。
茱莉被她的成熟吸引,艾克索也深愛茱莉讓她搬來同住。她們正式在一起了,艾克索的確是非常成熟的男人,對茱莉照顧有加,帶她去和自己家人(兄長一家)聚會,也去見了茱莉的家人,並積極幫她和自己的父親和解——茱莉的父親早早拋下她和媽媽去另組家庭了,這也許就是朱莉人生中最大的困境了。
後來茱莉繼續成長,嘗試寫作,並在艾克索鼓勵下在知名雜誌發表了第一篇散文:《Oral sex in the age of Metoo》,她們一動一靜,關係甜蜜溫馨。這一大段拍的非常好,就是那種每個人都感到自如舒適的男女關係,艾克索帶著耳機專心的畫畫,茱莉寫作,她偶爾會調皮的去打擾艾克索,突然在他面前掀起 T-Shirt 露出她挺拔活躍的青春的胸部,她們抱在一起滾作一團。她們有過爭吵,例如艾克索帶她去和自己兄長一家度假,看得出艾克索喜歡孩子,她們討論了這件事,茱莉表示不想要孩子,艾克索沒有堅持,她們的爭吵沒有過夜,第二天就甜蜜如初了。後來她們多次爭吵都是如此,哪怕是分手那次,震驚在原地的艾克索說,我太難過了,想下去走走,就下樓了。
後來茱莉非常偶然的結識了一個麵包師,她和他在一起感到輕鬆愉悅,回到了童年,和艾克索在一起時她過著智識的生活,思考人生,思考哲學。和麵包師一起她感到輕鬆愉悅,她們每天做愛,嬉鬧,像兩個成年的小孩。她繼續在書店兼職,繼續寫東西,一次偶然在書店碰見艾克索的哥哥,他告訴她艾克索得了胰臟癌,時日無多。
她很傷心艾克索沒有告訴她,她去醫院看她,艾克索瘦弱不堪,但笑容仍然明亮溫暖,他對死亡看得很開,並對她說他一直愛著她。她回到麵包師情人身邊,彼此都對對方產生了不滿,麵包師不滿茱莉的不可靠(下樓買個菜都能溜進酒吧喝半天),她對麵包師說了句:你三十多歲了還在天天給別人端咖啡有什麼前途?麵包師非常震驚,但也只是說了句:that hurts (你這麼說太傷人了)。
她們分手了,她去了艾克索的葬禮,許多年過去了,最後一幕,三十多歲的茱莉成為一個片場攝影師,完成一天的拍攝,回到自己的小公寓坐在電腦前認真的修圖,回來的路上她遠遠望見麵包師已經結了婚有了孩子,幸福的一家三口,而她,是平靜充實幸福的一個人。
對專業的困惑,職業的困惑,情感的困惑,都沒有絆倒你而是令你成長,找到內心的平靜。你也會疼,但你對這疼痛並不絕望,因為你知道這是成長的痛。茱莉經歷了知識的洗禮,大麻菸的衝擊,以及前男友的葬禮,走向成熟,走向平靜,也許她會找到合適的人結婚生子,也許不會,但她的人生都是自己的並且自己真的能把握住了,這就是青春的全部意義。
茱莉不是女性主義者,而更多只是性格使然,還有原生家庭帶來的問題。
茱莉從來沒有珍惜過眼前擁有的一切,也並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麼,就是很隨性和自在的活著,而顯得那麼空洞任性和無力。她其實就是北歐發達社會下,給年輕人更多選擇權利的社會機制下的芸芸眾生中的一位。茱莉不能代表任何一個人群,也和女權沒太大關係。大部分做出的貌似奇奇怪怪的選擇更多是性格使然,還有原生家庭帶來的問題。
茱莉本質上還是心智不成熟,當閱歷更為成熟的漫畫家問她一些關鍵問題的時候,她不是打哈哈,就是逃避,或者是鬧脾氣,“不知道“這幾個字在不同場景出現了很多回,茱莉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什麼,對未來是迷茫的,以至於一直只能在書店打零工,同時還瞧不起在咖啡店打工的麵包師。茱莉是一個有小聰明的人,但是她不斷的對自我存在的價值和選擇的思考和反覆中否定自己,不管擁有了什麼都不能得到快樂。因為不能堅持,所以沒有辦法成就任何一件事情。
映照自我的鏡子,通過一次次的折射,我們調整面對世界的方式
導演用愛情喜劇的殼拍了部反愛情喜劇的電影,茱莉在電影裡暢通無阻的感情戲其實只是個美麗的幌子。那場和前男友的分手戲拍得極動人,心靈相通但階段不同的兩個人如何面對離別,那種纖細的情感火苗或許只有敏感的人才能捕捉到。當她滿懷朝氣地奔向下一段激情燃燒的愛情時,你幾乎以為那就是人生的真諦了,但是並不——誰說這不是對生活的又一次逃避呢?
如果說沉湎縱慾是曾經“垮掉一代”的自贖方式,那最能詮釋我們這個時代的就是“無止境的焦慮和搖擺”。但話說回來,這種拋卻生存壓力、能夠專心探討自我成長的故事似乎也只能合理地發生在奧斯陸的土地上了。
戀愛、工作、玩樂,都只是映照自我的鏡子,通過一次次的折射,我們調整面對世界的方式。但是讓我們如此迷茫失措的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我們總是一邊滿懷熱忱一邊消極抵抗呢?會有對自己滿意的那一天嗎……指望讓一部電影回答這些終極命題太不現實,就像第十二篇章也不是結束,每個人都在試圖尋找自己的答案,一切都還在 Go ahead !
而看過此部電影的觀眾則有以下感想:
我們只是短暫的需要別人,來度過自己無序的人生。
平庸卻自命不凡、挑釁而不能收場、做夢但無法行動,如果這樣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話,這個指控未免有點嚴重了。
導演這次在氛圍的營造上非常強悍,像女主角的這樣形象,在我們身邊可能隨處可見,這樣的形像不侷限於女性,男性也大有人在,你甚至覺得這部電影就是文青的群體畫像。如果把這樣的人設搬到男性身上,這個故事的觀感就另當別論了,但在後me too時代這樣的大環境裡,這樣的女性形像是一種潮流,拋開男權或者女權的眼光,但看這樣的人物,真實到血淋淋了,她身上的焦慮是很多八年級、九年級正在面臨的焦慮,全世界可能都一樣,不過是想追求自我罷了。
奧斯陸的清冷與迷醉為這個尋常故事提供了最美的舞台~
非常輕盈。所謂“尋找自我”的真相其實很多人都無法面對,那就是大多數人都沒有自我。那個所謂的自我是一種幻覺與願望,尋找了半天最後發現“自我”就是一片空白,一團煙霧,一汪連自己都不想看見的泥淖。
北歐女人太自在、自由了,足夠安全下,可以選擇,可以放棄,可以後悔。片中傾向比較明顯,生育權是女性獨有的,男性只有請求權。
女主角爆棚的親切感,以及秀麗的臉,讓這個故事變得更加真實且震撼。我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我要很多很多的愛,我不放過所有新鮮的瞬間,我害怕負責任,我想成為我人生的主角,並以此為藉口傷害他人,到頭來,我想要的,似乎也沒得到。這就是我。
抽身又歸位,游離再凝神,舉止媚俗,內心自反,虛張聲勢又茫然無措,矛盾掙扎同時自戀且自厭。鄉愁印記奧斯陸這座城的舞台景觀,一個提純符號式的我,無關性別,每人都能在茱莉身上看到「最糟糕的我」。
一個當代最直觀的命題“如何尋找自我”,從女性視角出發以職業選擇、戀情、生育、家庭、生死等一系列人生的問題和經歷豐富了個人的生命、生活選擇。
文藝青年很難割掉臍帶做大人,追求自由,逃避責任,依賴他人關係,一旦期待落空,不免陷入自我懷疑,幻想和現實經常混為一談,消費品味高於創造水平,面對現實,心性不定,難以轉化成賴以生存的一技之長,嘴上說著做自我,打心眼裡在乎他人認同目光,矛盾中成長,不安裡死去,苦苦追尋,自洽無果。
人到三十,還有試錯的空間和戀愛的自由。但“焦慮是自由引起的眩暈”,在絕對的自由背後,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虛無和不確定。非常理解女主年輕時想要“被看見”的情感訴求,而在得到滿足後又考慮現實的物質訴求。
留言區